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论“幸福教育”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3-25 17:03:00 点击数:496

论“幸福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种解读和思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刘自成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幸福教育”就是答案之一。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民幸福”为旨归的教育。这既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种生动实践,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人民幸福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人口等诸多方面,但其最根本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早在19341  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幸福”本质和追求,把教育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广大民众服务,指明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人民群众迅速掌握了进入现代生活的钥匙。改革开放后,通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开辟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教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幸福包括方方面面,其基础毫无疑问是教育。一个人只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参与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精神疆域,最大可能地获取幸福来源。尤其是人类进入知识社会,教育对人的意义更为凸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不但是幸福美好生话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其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十人期盼的第一个期盼就是教育。能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是能不能获得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的前提,是孩子们能不能成长得更好、工怍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良好的教育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托。

教育是孩子们体验幸福成长、奠基一生幸福的过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当代美国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专门阐述,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肓的手段。她提出,幸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它可以用作判断我们所做事情的评价标准,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因此,教育既要关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又要让学生通过教育获取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并进而享受幸福的能力,为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幸福的教育,才有幸福的人生。可以说,只有以幸福为指向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只有以幸福为依归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二、幸福教育是多样、公平、优质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

幸福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鲜明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应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蔡元培认为,现代学生至少应具备三项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今天办教育,仍有强烈的启示意义。当前,要特别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奠定其一生发展的基础。其次,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生括、生动括洼地发展。幸福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未来幸福生活的准备,也要关注学生当下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处理好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关系。长期以来,教育被定位为未来作准备,学生当下的幸福往往被忽略了,有的学校甚至以牺牲学生当前的幸福来谋取所谓的未来幸福。这很需要反思。人过怎样的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故有“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梭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了焦虑……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掌会了自信;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孩子生长于诚实中,便学会了真理……”只有高度关注教育过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幸福教育的特征是多样。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社会生话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对教育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幸福教育应是多样、开放、灵活的教育。首先,应让教育服务人的一生。这就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真正实现学有所教,为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撑。其次,应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再次,应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发展需求。人和社会始终都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过程中,因而教育的内容、结构、形式和制度也有一个相应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过程,从而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幸福教育的取向是公平。收入不公可能影响人的一时,但教育不公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幸福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也包括促进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当前无论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都需要努力。第一,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巩固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保证人民群众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第二,加快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废改立”,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和权利救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第三,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民意中前行,在阳光下运作,推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第四,促进微观的过程和结果公平。每个学生天赋、成长背景和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一生幸福和发展的基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共享尊严和幸福。

幸福教育的属性是优质。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正从生存型、温饱型社会转入发展型、小康型社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阶段转入“上好学”的新阶段,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才能真正办好幸福教育。当前,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家庭为此感到焦虑,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注重调整政策导向,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幸福教育不仅仅指学生的幸福,还有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双方互动的实践过程。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能有学生幸福地学。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幸福教育的最基础性工作来抓,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解决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三、办好幸福教育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观,就不会有良好的教育。当前,由于人口众多、就业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到中小学的社会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文化因素,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师的管理因素,严重扭曲了正常的教育观念,滋生和助长了一些地方唯分数论、以升学率为本的观念和行为,损害了学生身体健康,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造成了创新精神贫乏,实践能力不足。这既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家庭要转变成才观,社会要转变评价观,既要重视学生学业表现,也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人格养成,还要重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综合索质提高,真正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才标准多样化的观念。

加快转变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人才培养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等诸多环节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各个环节。从近处着手,要推进课堂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真正享受学习成长的幸福。从中期考虑,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适应学生为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作准备的需求,科学确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推进课程改革,让教材吸引学生,在实践中陶冶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从长远着眼,要完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考试招生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生全面成长进步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往哪里指大家就会往哪里走。因此,要强调评价的多维性,为看待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式;要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多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成功成才,让教育没有“失败者”,真正使评价发挥正效应、凝聚正能量。

加快转变教育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服务人民幸福生活的活力。体制机制决定着教育的活力,影响着幸福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体制机制,最关键的是处理好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简政放权,推动职能向创造教育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公平正义转变。其次,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向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转变,不断扩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再次,要扩大社会合作与参与,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总之,幸福教育既是目标,又是过程;既应着眼长远,又应关注当下;既要惠及学生、教师,又要惠及家庭、社会和整个民族。办好了幸福教育,也就意味着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