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班主任——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04-10 15:13:00 点击数:587

    英语组    赵 敬

    【摘要】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则对教育工作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班主任了解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对症下药方法得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疏导和训练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而我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行为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这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并且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非常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我们要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适应新时期教育所需,兼负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做一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1)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及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现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业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中学生心理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每一位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就可以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学生就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找到做主人的感觉,拥有积极上进的心态,进而也就容易形成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往往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亦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我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选择学习竞争伙伴”、“推选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在班级中大力开讲“七班的故事”。这项活动的宗旨意在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我还让同学们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尤其是对于一部分特殊学生而言)。

   我在每学期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我班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斤斤计较。一次她在“交心本”中写下了自己在竞选班长落选后的颇多微辞,我随即也在本上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敛了不少。

  还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候,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⒈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只有师生间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⒉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⒊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所以,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在生活、心理方面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大家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如何当好中学心理辅导老师[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美)埃·弗洛姆著、康革尔译.爱的艺术[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