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预防与调节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11-29 09:02:26 点击数:491

初二数学组 周 洁

【内容摘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分析了考试焦虑发生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就此问题的预防措施与调节手段谈了作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焦虑 考试 压力 心理干预

中学生在一些重要的考试前或考试中,易产生紧张情绪。轻微的紧张和压力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助于学生临场发挥,成为学习的动力。但这种紧张如果过度,偏离了正常状态,就可能引起心理问题,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考试焦虑是一种由整个考试情境所引起的过度神经紧张的状态。考试焦虑情绪较高的学生往往把考试视为对个人的威胁,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表现出忧虑紧张、行为刻板,思维滞障、记忆受阻,神经过敏、情绪冲动等心理现象,并伴随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呼吸加快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针对不同学生的焦虑诱因及表现,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与调节措施,才能达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减轻压力,提高认识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常出现对问题处理的极端性与片面性。平时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学校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压力过大。这都致使一些学生将考试看成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以高度的紧张与努力来对付考试。这些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相结合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使学生将考试的性质看得过重,相应地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考试焦虑。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考试只是自我学习检验的方式之一,成材不是由考试决定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有了科学的引导,学生就能有效克服考试决定命运的片面认识,从而减轻压力,轻松应考。

二、加强训练,系统复习

中学生如果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考试中就会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不会产生过分的考试焦虑;相反,如果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深,理解得不透,对考试的成败心里没底,则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教师对试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现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的学习情况,尽量不要出现试题过难,题量过大的情况。教师也要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目设计,进行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考前训练,加强各考试科目的认真学习,储备丰富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能,增强考试信心。

三、增强信心,肯定自我

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称为“特征焦虑”。高特征焦虑的学生,其突出表现为自卑、多疑、敏感,凡事从坏处着想,遇到困难不是想怎么克服,而是过分担心失败。这样的学生易出现考试焦虑。以往考试时挫折、失败的经验越多,个人越不自信,越容易受到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

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低特征焦虑的人格,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拿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而是应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必要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的心理阴影。自信心的增强和积极心态的保持有助于预防考试焦虑的发生。

四、劳逸结合,精力充沛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联的。身体状况好的学生往往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抵抗压力和不良情绪的能力较强,较少出现焦虑反应;反之身体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萎靡不振,情绪易波动,易出现敏感焦虑的情绪。

在考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适度的体育、文娱活动,保持活跃的精神状态;减少课业压力,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防止疲劳过度;提醒学生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以高能量低脂肪食品为主,适当增加营养。学生身体健康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五、心理调节,积极暗示

考试的重要性也是影响学生应试状态的因素之一。学生在单元小测中的焦虑程度和在中考高考中的焦虑程度显然会不同。如果在重大考试中突遇焦虑情绪的困扰,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终身性的心理障碍,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教师除了做好考试焦虑的预防工作,也要教会学生在考试中运用心理调节手段,恢复良好应试状态。比如当感到呼吸急促,面红耳赤,注意力分散等感知障碍时,可以有意识地“冷静”一下,短暂的闭目养神,做深呼吸,默念“放松”等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喝点水,涂抹清凉剂等一些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作用,使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

结束语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情绪极不稳定,他们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是必然的,也是极为正常的。教师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要“育人”,平时就要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疏导工作,以预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