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有效引进河北梆子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6-24 08:24:24 点击数:20210


办公室  倪虹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文化变迁,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等特性体现着其独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它能更新当代学子的思想意识,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因此,笔者设想将河北梆子引进中学音乐课,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必修课程,使河北中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学习家乡戏曲,传承家乡文化,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音乐课,激发学生对本土民俗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大力弘扬本民俗经典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屡见不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在河北中学校园中的设置几乎是寥寥无几。本篇将以河北梆子为例,分析研究中学音乐课引进家乡戏河北梆子对学生的影响。

概述: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大量璀璨的艺术形式,而地方戏曲就是我国经典的文化艺术体裁,不仅韵律优美,而且蕴含有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形式,这都是我们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思想的最佳载体。

为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课改将开设本土校本课程作为新时期中学教育的特色,倡导将地方色彩浓郁的戏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使得河北学生可对自己家乡戏曲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推动他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能力不断提高,并使得他们能在欣赏地方戏曲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文化,受到戏曲作品中积极情感的感化和教育,最终推动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地方戏曲教学,大胆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音乐课中引入河北梆子教学,并且研究引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以便为梨园之花开遍校园创造有利条件。

一、在中学音乐课中引入河北梆子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一)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戏曲文化知识,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河北梆子,由于缺乏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需要与经验有针对性地组合、挑选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出能迎合学生认知规律、可实现教学目标的素材。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图书馆查阅或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得教学资料,尽可能多地收集与河北梆子有关的基础知识,将河北梆子的缘起、发展、唱腔、流派、板式与曲调等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基本情况、代表作、剧照等整合在一起,编写成校本教材发给学生。

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河北梆子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将《大登殿》作为教学内容补充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其音色、旋律及咬字特点有关的学习内容,使得他们都能对河北梆子艺术形式的魅力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最终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教学中掌握一定的地方戏曲知识。

(二)通过教师的心授口传,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趣。

与流行歌曲相比,我国地方戏曲,包括河北梆子,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心授口传”的方式代代传承至今的。其中,“心授”指的是灵魂与内容;“口传”指的是形式。而心授口传,可将地方戏曲的独特的韵味美展示出来。

因此,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河北梆子的时候,也可选用“心授口传”的教学方法,在透彻分析戏曲作品中乐曲或人物情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嗓音条件、审美情趣、艺术素质、音乐修养,利用眼神、动作、表情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戏曲作品的韵味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地方戏曲知识学习的乐趣,才能使得他们更加主动地弘扬与继承地方戏曲艺术。

比如,在学习河北梆子《大登殿》作品的时候,音乐教师可用智慧教室设备为学生播放戏曲版与歌曲版的《大登殿》,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与对比中,掌握河北梆子的唱法特点,并提高自身鉴赏戏曲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河北梆子演唱中咬字归韵、发声等技巧,教师可为学生范唱,让学生在模仿中摸索出最佳发声位置,并学会应用人体的共鸣体,最终在戏曲合唱节集体演唱中把握《大登殿》的韵律特点。

(三)通过社团活动,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想切实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河北梆子知识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与普遍参与恰当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比如,教师可依据学生兴趣建立河北梆子戏曲社团,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士参与社团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把自己掌握的河北梆子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有河北梆子戏曲爱好与特长的学生能获得较快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在班级或年级甚至学校层面组织交流会,邀请专业人才到校举办讲座或表演,给学生提高接近河北梆子演唱艺术家的机会,使得他们可受到河北梆子戏曲艺术的感染与熏陶,从而更加透彻地掌握该艺术形式的特点。

比如,我校戏曲社团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此推动学生对河北梆子戏曲艺术的全面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如何有效开展河北梆子音乐课堂

音乐具有多元性,在创作手法、演唱手法、表现形式之外,还有多彩的文化特色。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于教材,难以将地方戏曲艺术的多元性表现出来。教师还要研究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河北梆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渗透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一)利用智慧课堂手段,增强河北梆子表现力。

我校校本音乐课程中涵盖了许多地方的特色戏曲,由于各民族建筑特征、风俗人情、服装特色、语言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其音乐特征也大不相同。如果教师将与所教戏曲相关的、表现当地民俗特色的图片、视频搜集起来,通过云课堂展现给学生,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启迪学生体会河北省当地民俗,进而更容易将自身带入到整个教学过程。

例如,在河北梆子课程教学中,通过云课堂向学生展示河北当地人文环境、特色唱腔、服装艺术等,并截取一段典型的河北梆子唱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如田春鸟老师的蝴蝶杯选段《果然是好景色名不虚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到河北的民俗文化,从而更容易理解河北梆子的风格。学生将河北省风土人情与河北梆子唱段联系起来,在学完唱段之后,自然而然对创作风格有所感悟。

巧用智慧教学方式导入地方戏曲河北梆子学习。当学生对河北梆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可以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巧用空中课堂情境创设,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实现音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巧用智慧课堂、网络课堂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体验全国各地地方戏曲的特色,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审美意识。智慧教室于音乐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值得广大中学音乐教师探索与实践。

综上所述,智慧教室的有效应用将促进中学音乐教学在戏曲教学方面效率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深入欣赏河北梆子,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相对国粹京剧,河北梆子曲调变化更大,唱腔更难以掌握一些。因此在教学中,音乐老师们有一个必须重视并解决的实际问题——河北梆子怎么才能教好,让学生发自真心的喜爱它,接纳它,怎样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承受变成自主学习。好的作品、优秀的题材,最能感染学生。学生们会对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河北梆子作品潜意识的兴起观赏的趣味,与之相反,学生同样也会对他们陌生的作品产生抵触情绪,觉得难懂而不想学。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学习一些他们熟悉的河北梆子作品(比如《大登殿》《果然是好景色名不虚传》),学生慢慢熟悉了河北梆子的特点后,再循序渐进,深入欣赏。课堂上不能只放一些曲高和寡、晦涩难懂的选段。

(三)在教研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优秀音乐教师团队。

这是个全民提升艺术素养的时代,地方戏曲文化是很重要的方面。音乐课堂从河北梆子欣赏教学着手,引导更多学生关注河北地区文化,并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艺术。音乐素养的提升,中学阶段尤为关键,必须做到精心教研,使音乐老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对当地戏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口传心授的方法,并且依托班会、学校戏曲合唱节、社团等活动,让热爱河北梆子艺术的学生不断增多,以达到提升音乐素养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目的。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让戏曲音乐教学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四)根据情况因材施教,从河北梆子延伸到其他地方戏曲。

我国粗略估计有300多种戏曲,音乐风格各有不同。中国的每个戏曲都扎根于它的故乡土壤之中,都具有其地方特色,有着浓厚的地域特性,可见中国戏曲音乐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特点、群众特点,地域特征成为了一个区分各个剧种不同之处的重要标志。以豫剧为例,豫剧以河南的简称豫为名,代表它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知名戏剧。豫剧有机地集合了当地的声调语气和语言音韵,产生了带有自己显著民间风格的地域特点。一部相同的艺术作品,能够用京剧形式表现,能够用河北梆子形式表现,还能够用秦腔或者黄梅戏等等表现。其中无可替代的就是音乐风格。每个地方的历史都被记载于当地戏曲中,戏曲代表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风貌。所以,各地可以把传统的戏曲音乐章节加入现有的音乐校本教材之中作为扩充,让大家从课堂上就能体会到各个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

(五)学习演唱河北梆子,将传统艺术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戏曲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风韵,因此,在学习河北梆子的过程中,如采用乐谱进行生硬教学,将不适合河北梆子的传教。要使得河北梆子的特殊风韵、语言魅力、艺术境界展现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通过教授学生演唱河北梆子选段,真正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河北梆子的魅力所在。

当教师实行“口传”时,会把对于唱段中腔调的领会、感触,乃至风格的驾驭和只能“意会”的体验都融合进去,以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的目的。

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唱段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领会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唱,感受河北梆子的风格韵味。

当学生走出校园,长大后进入社会,还能够唱上一段河北梆子选段,那时候,他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家乡的戏曲文化,这是我在中学期间音乐课上学到的,他一定会让周围的人对他敬以相待。

结语: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果想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就从家乡音乐中去了解、去开展。荀子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所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感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的魅力,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是音乐老师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艳哲的《河北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设置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1)

[2]文婧的《关于河北省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李陈靓的《艺术素养提升之戏曲音乐教学之路》(黄河之声,2020(3))

[4]周颖的《让梨园之花开遍校园——浅谈高中音乐中渗透地方戏曲策略》(体育·美育,2018(27))

[5]熊丽丽的《戏曲音乐教学紧跟时代丰富中学素质教育内涵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

[6]徐金珏的《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艺术评鉴,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