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讲学稿”应用反思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05-30 09:33:00 点击数:862
 

2008年我们四十四中组建了现在的这个大家庭,针对教师队伍授课方式多元化,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薄弱的现状,为了迅速实现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的交流,提高各位教师教学的技能,我校初一年级开始在英语、数学学科使用东庐中学“讲学稿” 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学稿的培训学习及有关知识

  (一)培训学习

  2009年暑期张校长和赵主任对我们进行了讲学稿的第一次培训,培训使我们对讲学稿到底是什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培训期间每位教师都认真学习着、思索着。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使用讲学稿,我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交流学习:20094月,到南京东庐中学;200911月,到青岛44中学;20113月,到黄石8中;201111月,到广州开发区中学。

  2011711日至13日,教学处进行“有效教学”校本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备课组长、教学骨干共计52名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介绍、集体备课、现场说课、现场评课、分组研讨、观看视频、撰写体会等形式,对“有效教学”进行理论诠释和理念引领。

  ()有关知识

  1. “讲学稿”的界定:讲学稿这一课堂改革形式,集教案、学案、学生练习于一体,是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的文本,是课堂改革的载体。

  2.讲学稿的教学理念:以讲学稿为载体、以人为本、教学合一。“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是设计“讲学稿”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

  3.讲学稿核心:以学定教

(1)讲学稿就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①学习目标   ②学习重点

③学习指导   ④学习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分三个阶段:

①导学与预习    ②学习与研讨    ③延伸与拓展

4.“讲学稿”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讲学稿的编写

  (一)备课

  1.实施“讲学稿”教学的突破口:改革备课模式

  新的备课方式:备课组集体编写“讲学稿”。

  新的备课特点: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新的备课流程: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2.“讲学稿”备课流程

  寒暑假备课:寒暑假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通读教材,梳理教材的知识点,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

  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三天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当场修改,并于授课两天前交与学校领导审核后进行印刷。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阅读理解和补充,教师必须抽查批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备课,即课前备课。

  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

  3.讲学稿的精髓

  (1)讲学稿注重落实,强调四精,强调教学的有效性。

  “四精”是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精选: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提出的问题,落实在集体备课上,建立有主讲人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精选。

  精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精讲内容要落实在启发解惑上。

  精练:减少板演,课上多练、集体训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

  精批:通过精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之处,落实在全批全改,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讲评辅导上。

  “精”是提高教学效率之关键。教师要能真正做到四精,也就解决了有效教学的问题。

  (2)讲学稿的制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份成功的“讲学稿”,应该说是我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一个教师水平的体现。教师们必须团结协作,提前备课、集体研讨、最后定稿、课堂使用这些环节迫使每一位教师针对每一份讲学稿都要奉献自己的力量,否则面对一份“次品”,如何能提高课堂效果呢?

  态度决定高度。我们数学组坚持每周两次集体备课,我感觉这是一个团结、勤奋、积极进取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学习,我们忙碌着并快乐着。

  20111019日我校召开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学校领导和全体数学老师共32人参加了座谈 。参加座谈会的老师们积极交流,畅所欲言。这次座谈会为老师们交流经验、促进合作提供了机会,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讲学稿的种类

  课时型   专题型   复习型   章节测试

  (三)实施讲学稿出现的问题

  刚开始使用讲学稿时,我们发现几乎每节课都会有许多东西处理不完,感觉每天的新授课都被搅得很乱。

  200911月学校安排一部分老师到青岛四十四中进行讲学稿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在青岛学习期间,我们有幸与讲学稿的“鼻祖”陈康金校长一起听了一节物理课,并就上课情况交流了二十分钟,他说:“作为‘东庐经验’的核心之一,‘讲学稿’是教师集体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考试)的结晶。学生提前一天拿到讲学稿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有些简单的东西老师课上就不再讲,比如今天讲的《温度计》一节,最大的问题是老师不敢放手,生怕学生学不会,认真地讲啊讲,理科类如数学、物理,主要是以大容量训练为主,没必要讲的完全不必浪费时间,‘讲学稿’大容量的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精神。” 他的答复让我对讲学稿有了新的认识,我明白了许多,于是将讲学稿做了改进,效果不错。

  (四)讲学稿的改进

  1.“随堂测验”的内容要求

(1)根据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训练内容,体现本节课基本学习要求。

(2)用不同题型的组合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达标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

(3)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尝试将测验试题进行分离,把每节课测试题分为预习检测和随堂检测两部分,加大课前准备板块,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上节知识的验收和本节新内容基础知识的预习。

2.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使用讲学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落实程度,但是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是讲学稿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题,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的话,会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易理解,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三、讲学稿的使用要求

  1.学生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课本的预习。所有的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学习时要用红笔进行改错,还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3)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将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由组内专人检查。

  2.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要将自己已经使用过的讲学稿的内容加以补充和修改,并用红笔清楚地做上批注,最好能在电子版上加以注释,以便他人再编写时有更好改进。

  3.讲学稿注重落实,强调“四必”

  “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必”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法宝。

  四、外出学习之感悟

  ()收获

  1.充分认识到“讲学稿”的实用价值

  “讲学稿”注重了学生的训练,但并没有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而是让教师在题海中以慧眼拾贝。它真正实现了“讲堂变练堂,课堂变学堂 ”。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都在使用“讲学稿”,它把减轻学生的负担落到了实处,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1)编制精致的“讲学稿”促成高效的教学。

  (2)通过认真的备课凝聚集体的智慧。

  (3)狠抓各环节的落实实现成绩的提高。

  ()思考

  探究一:

  20111129日至124日,这次广州之行是讲学稿的二届二次会议,重点针对实施“讲学稿”教学时如何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史正红老师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小组教学做了解释,这也让我对前边使用讲学稿时出现的一些弊端找到了些解决的方法,我们尝试在所教班级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并与班级的考评进行对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但这只是刚刚起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

  探究二:

  这次学习期间有幸听到了广州数学名师林少杰和南京数学名师仇炳生两位学者的点评,让我对于数学教学的巧妙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于原来“讲学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凡事都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这样任何模式都不再重要,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到让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一切形式为目标服务。

  以上是我对讲学稿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