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1-05 17:04:00 点击数:21074

 

初一语文组 倪 虹

桂林之行结束后,笔中的墨水用干了,相机内存也占满了,听课记录写了满满一大本,所有输入设备都已淋漓尽致发挥了它们的作用,然而我依然意犹未尽。此次外出学习,我接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前沿概念和许多新的理念和思想。经历过后,愈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在这里,能将我学习之后脑中存储的信息和大家分享,我感到不胜荣幸。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激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信息和智慧,是的,这便是此次活动的主题关键词——信息化引领教育变革,科技助力教育创新——核心是:打造智慧校园。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自1998年起,网络化教学的概念开始引入进来,接下来,2006年走到了数字化阶段,2009年逐步进入信息化,而未来,将是以“智慧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智慧化,成为了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智慧校园的构成设想——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网络融合(也就是网络技术的支持)。这里设想了平安校园监控、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智慧校园的构成要素。以地理学科为例,智慧化校园的硬件支持将由传统的挂图、地球仪转变为数字星球、环形穹顶幕布;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支持学生通过科技平台完成一些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实验,通过输入数据,完成实验。如果数据错误,导致实验发生危险,科技平台会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后果。这样,大大增强了安全性,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我们看到,在智慧学习这个版块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微课、E课堂、翻转课堂……它预示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种种新的学习模式等待我们去研究、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智慧化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实践。

下面,我就微课和E课堂两种智慧学习方式和大家进行交流。

微课就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课程。它是时代为适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成长特点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它与慕课(MOOC)的区别是: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微课则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主题式的小环境。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其中,“1”指的是微课堂的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微视频。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6”是要提供6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微反馈、微评价。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环境。举例来说:如语文课讲解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戏剧,各种语法知识、以至各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数学课讲解各种公理、命题、定义;英语课讲解各种语法、动词的不同时态这类知识性、概念性的问题时,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不明白的同学可以选择重复学习,节省了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这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指导。这也遵从了教育心理学当中所讲的学生个体差异性。

微课的特点是:

1.课时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045分钟的课程来说,又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

2.教学材料小。一般为一个知识点、一个概念、一个学习任务。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精简。

3.具有灵活性。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课程内容容易表达、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操作不受限制。教师将教学设计成果展现出来,可以说是作为了学生的一个学习工具,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传播形式多样:视频、微博讨论。

微课的优势,也便随之体现了出来。

1.在微课中,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可以设计开发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情境。而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信息化、智慧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一个知识点的定位更易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问题更明确。

3. 遵循学生注意规律。微课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心理学研究证实: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最高不超过30分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课程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中高度集中,快速有效进行学习。

近期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这便是“E课堂”。

所谓“E课堂”,就是将科学技术平台的支持与科技创新的教学手段进行融合,设计课堂教学,从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是网络课堂与实际教学的结合。它将教学资源放在云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调用资源和进行学习,而且网络的这种教育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利用和通过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之能够在这种学习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完成任务,获得不同的发展。

E课堂”的教学设备: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白板,而拥有了大屏幕展示屏,交互式电子屏,触摸平板电脑,耳麦,录播系统等。在未来的未来,触摸平板电脑将有望演变成科技含量更高的多点触摸互动学习桌。

桂林十三中学的“E课堂”是讲学稿与网络教学资源相融合的课堂,教师设计讲学稿,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主问题与拓展延伸等内容,以讲学稿为载体,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使得课堂的预设能够更加到位,课堂的生成更巧妙,更深入。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认为,这种结合是一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符合教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是智慧的做法。

E课堂”的特点在于:

1. 形式多样,生动自由。

2. 高效互动,反馈及时。

3. 资源丰富,整合到位。

拿一堂课来说,在“E课堂”课前,教师将自己精心挑选和设计出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也可将自己小组在预习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这样,大量的课堂素材便通过网络平台以树状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选择相关的资料,从而避免了纸质资料同时呈现出大量信息、导致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的弊端。纸质资料的呈现是线性的,白纸黑字摆在学生面前,而网络平台的资料呈现方式是树状的,只要教师设计好网络资源的架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往这个架构里添加各类丰富的资料,它自由多样,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这也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题中之义。以语文课为例,在课前老师让学生寻找关于作者、本文的一些相关资源,可以充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E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习内容之外,教师还可通过教学设计,设置一些网络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到资源平台上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点击自己需要的资料,而非面面俱到。但讲解例题时,要注意微视频的制作,切实能吸引学生关注点,比如学生关注的是内容还是有意思的画面,还有学生在看完后是否真正掌握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微视频制作要突出重点(在陈玉琨教授的讲座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所以“E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再比如英语课:利用各种图片、录像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朗读和听力方面,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进行学习,自己调整听力的快慢来学习,一遍未看懂、听懂或学会,还可以及时返回,再重复一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分层教学不易操作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感悟,从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成。这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E课堂”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实际上对教师备课、上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预设,优化设计资源呈现架构,同时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也提出新的要求。

所以,“E课堂”的评价与反馈也非常的有特点。

在技术的灵动点击下,课堂互动打破了传统方式,让课堂真正实现全员参与的教育公平,教师实时评测,反馈直观、迅速,并以此不断调整,将教与学、学与教、学与学有效整合,完美融通,将思维的高阶层互动展现在课堂中。

例如,交流提升的环节,学生们当堂做的练习,也会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全体师生当堂便能通过主屏幕的显示了解到所有同学的完成情况,然后可以以“跟帖”或其他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评价,反馈更及时。

E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E课堂”并不是简单的利用网络和资源提供学习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许多学习活动都属于教师的职责范围以外,使得我们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学生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将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但我们却有责任去影响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并非意味着教师要控制并决定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他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使用学习设施的机会并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包括令人担忧的无纸化学习造成的书写问题。桂林十三中十分智慧的做法便是结合了讲学稿的运用。

我认为,在“E课堂”中,教学设计被摆在了更为突出的地位,为了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学习,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使预设精准。而网络资源发挥了它使个体通过学习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生成的作用。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因此“E课堂”这种弹性的预设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这种生成也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生成。因此,我认为,信息化、网络化的“E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空界限, E课堂”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道路还在探索中,路途还很遥远,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完善。科技创新在教育中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教育科技创新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要敢于运用信息化平台,给出学生方法和引导,敢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高度决定视野,智慧播种希望,让我们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在探索中前行,在研究交流中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