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道法学科术语的教学探究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9-20 14:45:55 点击数:21067

初中20级道法组  王艳 董艳丽 霍旭芳 王珊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也为了更加有效、科学地引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探索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我们道法学科不断进行着课堂改革和作业改革。尤其是初二年级涉及到《宪法》专册学习,术语多,名词晦涩难懂。所以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道法学科术语,提高课堂效率、作业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认知上对法律术语和国家政策争取做到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做到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转变。

一、“事”说术语

鲜活的事例一直都是道法学科有效教学的突破口。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重难点的突破都离不开典型事例的呈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向学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爱国、家国情怀、诚信等等。所有这些优秀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不是我们凭空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榜样人物去感受、去体悟的。这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一定会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奠定人生底色。我们讲宪法专册时,学生对国家机构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陌生,我们就在课堂上重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事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对这一知识加深理解。(案例如下:新华社北京2018年3月17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会议还同时选举栗战书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王岐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同时找来“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对于河北省有关加强电动车管理事宜,我们利用材料“2021年6月30日,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起草了《河北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加以说明。 “2021年11月23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以此解读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对于“政治生活”这个词,学生没有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有作为国家的小主人可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体验,课堂上我们带领学生直接打开两会通道“我向两会捎句话”栏目,现场展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演示完毕,学生们非常惊讶,原来作为社会主义小主人的身份是真实有效的,这感觉真好啊。

我们讲到“人权”,无需教师过多地解释理论,中国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耀眼的人权。如果再对比疫情之下的中美两国人民,到底谁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学生更是一目了然!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让道法课堂平添了很多魅力!

二、“图”说术语

1. 用“图示”解释政治概念

学生使用学科术语时往往因为概念不清而容易混淆,缺乏逻辑性,教师则可利用 “图示法”化繁为简,把繁杂或抽象的政治术语表述以通俗易懂的画面呈现出来,直指问题的本质,一图胜千言。比如“违法”

“一般违法”“犯罪”三个概念性政治术语,画图展示如:

违法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通过图例学生就很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法律体系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宪法就是树根,其他法律就是树干和树枝,以此可以引导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不同,宪法是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材中许多 “人民”与“公民”、“权利”与“权力”、“国家机构”“宪法”与“普通法律”等政治性术语都可以透过图形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学生思维,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2. 用 “导图”构造学科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整体上把握每节课的所有内容,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展示时要帮助他用恰当的学科语言为全班同学讲解清楚,讲解的过程就是知识重组和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导图不在于制作有多精美复杂,关键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思路清晰的导图涉及各模块、各单元、各课、各框之间的联系,犹如一个网,各网眼之间既有直接联系又有间接联系,它所涵盖的内容有依有据而又无边无际。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应发掘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我们可以采用展览、竞赛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的压轴环节大放异彩。通过这种总结训练,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可以将每一框题、每一课、每一单元、每册书都用思维导图印在脑海里,随时提取有用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导图中起到提示作用的关键词,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术语。

三、“剧”说术语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是一种精神实践或实践的精神,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最终途径和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通过话剧、小品、辩论等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课本上苍白的理论知识在情境化的模拟演出中丰满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政治术语理解,更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进行价值观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参加课堂道德实践

课堂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并明确主题和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才会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比如在讲解《文明交往礼为先》一课时,“礼”的表现有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十二个字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通过表演小品《问路》,从语言、仪表、态度、举止等方面理解了“礼”的深刻内涵,知晓了“礼”的具体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再比如“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知识点,学生对“根本的活动准则”挺难理解,我们就在课堂让学生观看习主席的宪法宣誓视频,在视频氛围的引领下全体同学也起立向宪法宣誓。在庄重的宣誓仪式后,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知识,这一活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内化法律规范、形成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2. 思政课本剧

年级统一举办“思政课本剧”表演活动,以“剧”的形式来理解术语、运用术语。思政教师选好主题,如“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加强道德修养”等。学生自主编写、排练,以舞台活动形式立体呈现,使课本知识的传授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抽象向生动转变,使思政教育课既树正气又接地气,更显朝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术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课本上抽象的语言以更加立体的艺术语言来演绎,使道法学科从被动的教育模式变成了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感悟、自我反思等主动内化模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了改变,在灵魂深处产生了遵守道德规范的实质性需要。

四、“活”说术语

术语是道法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法学科的本位。我们作为思政老师努力做到“让术语生长在课本中,活跃在课堂中,贯通在生活中”。让术语在道法学科中真正活起来,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环节把不懂的术语划出来,这是学生第一次与术语见面,做到点头问好即可。接下来要做的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领悟与术语开始“切磋磨合”。然后通过课下作业的回顾反思,实现与术语的“思想交流”。最后通过社会中的实践探索与术语“融为一体”。比如在初二下册的《宪法》中讲到“国家机构的产生以及关系”和“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时,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尤其是“人民”“公民”“权力”“权利”这些术语不仅难懂而且容易混淆,正好我班任同学的家长就是人大代表,我就让同学们去采访这位家长,让他给孩子们讲一讲人大代表的产生、职权等知识。从课堂到课外,同学们迷茫的眼神开始发光。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们还走进了法院、检察院、人民政府等国家机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民主集中制”,体会“权力”与“权利”的不同。让在课本中“发芽”的术语,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开花结果”。

“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拥抱新变化,以新观念审视自身在新教育格局下的责任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道法教学积极优化课堂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长远发展。我们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将“事”说术语、“图”说术语、“剧”说术语、“活”说术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渐寻找到了学科专业术语与学生认知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一学期的探索成效初显,道法课堂上,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善学,学会了举一反三,并能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道法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减负增效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打造品质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不仅要心动,更要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