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法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1-05 17:08:00 点击数:18954
 

编辑部 刘树亮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受到了广大信息科技教师的欢迎并采用。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关键字】任务教学法 任务  学会学习 引导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其实任务驱动就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时(例如Visual foxpro), 非常适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各种技能融合在一个作品中,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愉快地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指导思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根据知识经验,通过有序的学习途径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的,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提供三个学习空间;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鼓励提出不同见解,使教学过程变的更为生动、活泼。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一味地布置任务而不参与其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学活动中调节与组织者。教师要制定好策略,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虽然班内的学生层次不同,但是老师想尽办法去激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要参与讨论,在众多问题中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二要在学生的讨论中能恰当地梳理,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调节好三个学习空间的转换,控制好个体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会存在一点问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的引导,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课堂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知识会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知识点的交流或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步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的“任务”设置

所谓适当的“任务”,是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 建立难易适中的任务。最初应用“任务”教学法时,最好把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模块,让学生逐步完成,这样可以相对降低任务难度。等到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后,可以直截把综合任务交给学生,让其独立分析,从而煅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当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几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完成全部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任务设置中切记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表现形式

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师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或学生先独立分析任务再经教师审核→教师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枯燥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要首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有时先开辟“有意识接受学习空间”,围绕具体任务进行适度的概念教学和举例讲解,或开辟“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协作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

具体实施中,我采用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章节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带 “任务”去学。例如:在开始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如“请你编写一个小学生练习加法运算的程序,要求每次运行程序所得题目不同,并能够自动判断学生答题情况”。为了降低难度可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任务并将本任务分解成几个有一定联系的小任务。即按进度分别提出:①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②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正确的显示“ok”,错误的显示“wrong;③请你给小学生编写一个加法练习程序,每套10道题,每题正确的加10分,错误的不给分,并计算总分等。

接下来围绕这个任务,让学生讨论分析完成任务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对应程序需要提供那些功能,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从而得出分析结果:当在屏幕显示数术题目时用到一个写语句;出题用一个随机函数;回答问题用一个读语句;答案显示也用一个写语句。

然后介绍随机函数、读语句和写语句的格式及其功能,当然如果认为学生有能力的话,也可让学生自学完成这部分任务。期间教师要注意巡视,通过查看学生电脑上的执行情况,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探讨,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对于共性的问题再进行集体讲解,引导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

就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提出如何计算乘除,如何进行混合计算等后续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感觉到编程是一件实用和有趣的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在用的需求下学,学以致用,则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而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探索式的学习,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自己上机实践获取,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很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应及时复习前面的内容进行相互印证,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也要给学生讲明,不管怎样在校其间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今后走向社会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还会有很多,所以培养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