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个性化作业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1-05 17:08:00 点击数:19083
 

初二历史组 彭玉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中历史作业已不再完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历史课程意义及学生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作业不再完全是以追求知识掌握为目的的单纯作业目标和功能,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多维目标为功能。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要注重作业内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史实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讲课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其次课下以作业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作业既是课堂的延续,又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现把我的一些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第一,追求课堂与作业的相得益彰。

为了使课堂与作业的相得益彰,我在布置讲课前作业或讲课后作业时紧紧围绕课堂展开,但又是开放的,学生有新鲜感,乐于接受。这样做从作业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课堂的表现体现了学生作业的价值,同时孩子赢得成功感,自信满满。

在讲初一年级第八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课堂中涉及到许多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而且有利于分析出这些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春秋霸主,所以课前我给学生们留了作业——利用成语词典或网络查“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四个成语的解释及相关历史故事。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同学们很是积极,字写得工工整整,成语故事完整。从上课效果看,孩子们回答踊跃,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孩子比我想得还详尽,这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这节课还有另一种讲解方式:上课时老师讲课本上涉及到的成语,如“退避三舍”,之后提出“退避三舍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学会分析的同时更激起孩子了解成语的兴趣,讲完课以后,布置作业——利用成语词典或网络查与楚庄王相关的成语,如“一鸣惊人”“负荆请罪”“唇亡齿寒”“尊王攘夷”等等,孩子们也做得很好。我觉得这是课堂与作业的相得益彰。

第二,追求知识广度与宽度的为学精神。

为了让学生在知识的广度与宽度有所追求,可以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可以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此项作业着重于某一方面(如外交、近代化、日本侵华史实等)的广度或深度的研究,从中记录孩子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的心路历程。能做到这样首先要教会孩子用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点的落实是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的。

例如:

在讲初二《登上国际舞台》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什么意义?通过出示相关的文字资料,使孩子有思维依托,从每段文字资料中让学生总结出一句核心语句或观点,目的是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材料一:19711024日前,与中国建交国仅为64国,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今天,与中国建交的达到169国,100多个国家是在我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与我建交的。

观点: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2.有利于我国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正如人们常说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时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说:“这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国家,中小国家,可以在联合国讲坛上扬眉吐气地表达自己意见了”。

观点:3.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材料三: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然而,就是在此次会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观点: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局面。

这节课后我给孩子们留了这样一个作业——做手抄报《中国的外交》。我担心孩子们无从下手,又给了一些提示:可以分时期写,比如说近代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等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只写一个时期的,对内容的要求相对详尽,比如说冰封20多年的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解冻、中美建交“四步”走、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等。

孩子们做得很用心,大部分是分板块或阶段做的。王平同学的《中国外交》分为新中国外交战略、外交的实质、中国外交新理念,和谐世界等板块且板面安排合理;王盛川同学《中国外交》主要介绍建国后外交,分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四个阶段也很好;刘军琛同学《中国外交》主要介绍当代外交,从中国当代外交立场、当代外交在中国不同领导人时代的主要特色、外交“友好大使”三板块,也很不错;解伟凡同学的《中国外交》有很浓厚的漫画特色;王悦同学的则更加注重21世纪以后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变化;张晓叶同学手抄报更是注重美功,图和文字结合的很完美;李宁譞同学以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登上国际舞台、中国走向世界为主线展开,板面美观,很不错。

第三,追踪热点,关心时政,学史鉴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昨天的我们的领袖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应有今天的“为中华的强大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读书”,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关心身边的大小事,是学生的责任,也是他们今后融入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钓鱼岛问题近年备受关注,而学生在课本中不能学到相关的知识,也无法弄清来龙去脉。“保钓运动”、“反日游行”、“抵制日货”等字眼虽然经常看到,但学生并不懂其深层意义在哪里。于是我在十一长假时,给学生留了一个历史小论文——《钓鱼岛问题之我见》,恐怕题目太大让学生不知所云,又给与几点提示:从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中国保岛的历史依据、日本“购岛”的所谓依据和战略立场、自己的观点等几方面来阐述。

这一作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上网查阅资料的乐趣中。同事说,家访时孩子们反映历史作业是最花心思的了,家长也参与进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从作业的质量看,孩子们很用心地在做这个事,90%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事实证明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0%的同学认识到日本的所谓“购岛”不过是一场政治做秀,10%的同学在日本抢夺钓鱼岛的目的、台湾当局的态度、美国的意图等方面做了阐述。当然,学生的作业并不尽善尽美,不是每个人都分析地非常透彻。当然特别突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观点,王炳琳同学这样写到:“日本人购买钓鱼岛最关键的是可以划12海里经济区,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天然气石油资源。另外一点是封锁中国海军走向太平洋,把中国困在近海,实现美军理想化的第一岛链封锁,遏制中国的强大崛起。中国此时就钓鱼岛归属问题表现出的强硬姿态看似仅仅涉及中日领海纠纷,事实上却是中国维护自己领土完整的一步好棋,有一箭三雕加一牛的效果,其中,这三雕指的是日本、台湾以及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南海诸国,这一头牛当然就是美国。”从中能够看出她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做了取舍,我很佩服这样下功夫的孩子,同时也感受到孩子们无穷的学习能量。

第四,穿越时空,激情演绎情境历史剧。

在课堂上,创造情境,扮演历史人物让孩子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做出抉择。在情境中,孩子们揣摩历史人物会怎样说,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会有哪些依据支持历史人物这样做等等,孩子们乐在其中,我也乐在其中,乐于与他们一起争论。

例如:模拟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 点:秦王宫殿。

人 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

场 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的社会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不能墨守成规,用古代的法则管理今天的国家。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 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孩子们喜欢这种尝试,一遍遍地记稿一次次的揣摩,最终表演的活灵活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通过这些个性化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与理解,提高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也督促教师必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以更好地给孩子指导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