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浅浅地读名著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9 04:35:03 点击数:870


初三语文组 李珊

孙犁先生是我们河北省的著名作家,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被读者赞为“真实得让人魂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泪”。翻开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细细品读,你会感到清新的水汽似从白洋淀中袅袅升腾,飘散而出,令人心驰神往。荷叶荷花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朦胧的月光下,紫色丝绒般的芦苇随风摇曳,好似一帧绝佳的动态剪影。这白洋淀里,芦苇丛中,闪现着万万千千冀中抗日军民的英雄身影,这些英雄让我们为之血脉贲张,为之热泪盈眶,让我们似又回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抗战年代!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家浅浅地解读这部作品。

展读《白洋淀纪事》,你会发现很多篇章的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淡淡的水汽,潮润柔和,清香醉人。在朦胧的月光下,波光粼粼的白洋淀映射着水银般跳荡的光芒。苇塘里蒹葭苍苍,随风飘荡,柔美纯朴而不失坚毅,像极了冀中英雄的抗日军民!这里是老百姓深爱的家乡,是与鬼子周旋的阵地,更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场!这片美丽而又古老的土地,见证着抗日军民英勇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白洋淀纪事》中,描写淀中的水、芦苇以及人们在淀中生活的句子俯拾即是:“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荷花淀》)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嘱咐》)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采蒲台》)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草里穿来穿去。”(《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到了春天,苇锥锥像小牛犊头上钻出来的紫红小犄角,水灵灵地充满生气。到夏天,雨水涨满,是一片摇动的绿色的大栅帐。”(《钟》)

品读这些字句,从作者精心选取的淀水、芦苇等极具水乡特色的景物中,你一定能感受到那阵阵清新淡雅的水汽拂过你的面颊,嗅之沉醉。有人说,这如诗如雾般氤氲在苇塘半空的水汽正是孙犁小说中最动人处,它似将人生的明朗和含蓄都揉杂其中,可嗅可感,如醉如痴。

接地气

孙犁先生曾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回忆:“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我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这段生活体验不仅为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也正好印证了“创作来源于生活”这句话),而且还能让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熟练自如地运用一些当地老百姓的“土话儿”。阅读《白洋淀纪事》时,我们就会在书中找到很多非常“接地气”的冀中地区方言,即便是运用比喻,作者也尽量选取冀中地区老百姓熟悉的事物作比。品读这些语言,我们会觉得孙犁先生不像是一位大作家,更像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正和东邻西舍坐在炕头唠家常,亲切朴实。下面我们就从一些语句中感受一下。

“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正月》)“大鼓的声音是震天的焦响!”(《村歌》)“吃饭时香菊回来,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衣裳和头发全晶湿,像叫谁浇过。”(《浇园》)“门楼还撒着眯怔,不住地嘟哝着。”(《纪念》)“没缝也要下蛆…见了区里、县里的,就狗舔屁股突地奉承…整天整夜听那些没盐没醋的淡话。”(《走出之后》)“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馋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邢兰》)“这桃树是没羞没臊地长呢。”(《齐满花》)“她仰着头望着树尖,像是寻找哪一个枣儿红得透,吃着可口,好动手去梆。”(《村歌》)

还有一些比喻句,没有什么高深艰涩的用词,所用喻体也都是些那个年代冀中农村里熟悉的物件,但是经过作者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很新颖。比如:

“我像一个病猪一样‘吭吭’地想把头塞进洞口,也是枉然。”“那就像胖老鼠进了细腰蛇的洞一样,只有跑到蛇肚子里。”“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那些汉子都苦得像浇干了的水畦一样。”(《正月》)

“小黄梨气得脸上像又糊上了一层金纸。”“谷,有的秀出半截穗子就卡住了,像难产的孩子,只从母亲身上,舒出一只手来。” (《村歌》)

“天空里只有新出来的、弯弯下垂的月亮,和在它上面的那一颗大星,活像在那旷漠的疆场,有人刚刚弯弓射出了一粒弹丸。”(《浇园》)

“门楼一摇一摆走出来。他穿着一领新做的毛蓝粗棉袍,加上他那肥头大脑,短粗身子,就像一个洋靛桶。” “堤坡外面那条汽车路,泛着灰白色,像一条刚刚蜕皮的大蛇。”(《纪念》)

“浅花的脸刷地拉下来,嘴噘得可以拴一头小驴,脸上阴得只要有一点风吹就可滴下水来;半天才丧声丧气地说。”(《“藏”》)

“车上的鬼子像掷骰子一样在车厢里乱碰乱撞起来。”(《村落战》)

品神气

《白洋淀纪事》中有大量篇幅是描写冀中平原慷慨悲壮的抗日战争的。当年冀中平原的抗战,农民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和八路军及时领导了这一带广大农民的抗日运动。这是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战争,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青年农民,都成群结队地走上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也表现出令人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所有这些,都被孙犁先生用艺术的手法记录在《白洋淀纪事》中。

在《白洋淀纪事》中,你会看到,冀中平原的青年妇女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援抗战。她们驾着冰床送郎上前线打鬼子,“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她们在家勤劳生产,纺布纳鞋,织席卖钱,照顾一家老小。“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得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们送走丈夫,心中虽有万千不舍和担心,但是最终却选择坚强面对,用柔弱的臂膀支撑起战士后方的家。“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到后来,她们甚至拿起了枪,配合战士们保卫家园!“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青年妇女尚且如此,那些扛枪作战,流血牺牲的战士们则更不必说了。

那段生活是艰苦的。正如作者所写:“那几年吃得坏,穿得薄,工作得很起劲。先说抽烟吧:要老乡点兰花烟和上些芝麻叶,大家分头卷好,再请一位有把握的同志去擦洋火。大伙围起来,遮住风,为的是这唯一的火种不要被风吹灭。然后先有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抽着,大家就欢乐起来。要说是写文章,能找到一张白报纸,能找到一个墨水瓶,那就很满意了,可以坐在草堆上写,也可以坐在河边石头上写。”

但那段生活又是斗志昂扬的,因为军民团结,上下一心,共御外侮,合力杀寇!“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嘱咐》)“那些在我们吃不下饭的时候,送来一晚烂酸菜;在我们病重行走不动的时候,替我背上了行囊;在战斗的深冬的夜晚,给我打开大门,把热炕让给我们的大伯大娘们,我们都是忘不了的。”(《吴召儿》)

这样的一种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不怕流血、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戮力杀敌、精诚团结的昂扬斗志,都通过作品中一个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农民形象生动展现出来。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死的精魂!是我泱泱华夏巍巍屹立不倒的丰碑!是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神”!

学志气

读《白洋淀纪事》,我们深深体会到那种抗战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更要牢记历史,学习这种爱家爱国的精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写到这里,昨天去华北烈士陵园扫墓的一些情景又如电视回放般在我脑海中闪现:那些在烈士纪念碑下,奶声奶气地喊着“茄子”,比着剪刀手留影的幼儿园小朋友;那些在柯棣华烈士墓前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将小小白花端正摆放在柯棣华雕像之下的女孩子们;那些在白求恩大夫墓前高声齐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的男孩子们;那些坐在台阶上,围拢一堆,齐声唱响国歌的中学生们……也许他们并不是太清楚这些活动的意义,或者感受并不是太深刻,但是我相信所有这些画面,都会成为他们记忆中的珍宝,悄悄定格在内心的某个角落。总有一天,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会变成他们骨子里抹不去的印记,引导他的人生航向!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种甘洒热血,永不屈服的志气应该为每个炎黄子孙永志不忘,传承光大!

我想,这,应该也是阅读《白洋淀纪事》,最大的收获吧。